第四百四十五章 北风荡(2/7)

作品:《乾隆四十八年

了一眼,犹犹豫豫的问道:“正器兄,你我都有官职在身,来此地恐不妥吧?”

黄镕凑过来低声道:“哎~~伯元,你我今日布衣来此听戏,又不做狎伶之举,怕什么!那石宝珠一副好嗓子,专工昆旦,正所谓‘天风吹下许飞琼,解唱当时羽衣曲’。再说这私寓之地,时常能听闻一些朝野之事,你我如今同朝为官,许多事还是要多听多看才好。”

私寓,旧时又称之为“堂子”、“相公堂子”、“下处”等。

清代中期各大戏班成员一般都是集中居住,以方便每日排戏,这就叫“公寓”。但后来因为戏班里的名角儿收入增多,便嫌公寓人太多,饮食起居不方便,于是另租一处自己居住,就叫“私寓”。

旧时北京城里稍有身份讲究的人家,门口都挂有堂号,所以也叫某某堂,或是堂子。比如姓周的可以叫“爱莲堂”,姓张的可以叫“百忍堂”。

这里说句题外话,明清时期即便是王公大臣,也没人在自家门楣上挂个“某某府”的大匾的。谁要真敢这么干,违制不说,丢人都丢到姥姥家去!门口那红灯笼干嘛使的,真拿它当摆设了?

而且就算是灯笼上头也不能写“某某府”,汉人官员只会写个姓,中产人家要写堂号,王公大臣家只写爵号,比如“郡王府”。

雍正时期颁布的废除贱籍令,反倒使伶人在特定的时代中获得了职业的认同,摆脱了行业自卑,开始走向职业化,于是“私寓”便开始“蓬勃”发展。

然而由于从清初时就颁布了有关伶人的《禁官员蓄养优伶》、《禁止戏女进城》等条例,于是女伶不兴,男伶却兴盛了起来。

私寓伶人被称作“相公”,其实是以讹传讹。年少的伶人因为经常在戏里扮演女子,所以原本叫“像姑”,谁知弄了个谐音称“相公”。自从有了这个叫法,京城官员子弟就再也不敢以此相称。

阮元跟着黄镕进了“宝珠堂”正门后,看到院内各处摆放着或黄或白的菊花,清香扑鼻;过道的墙下甚至还有几株绿竹,显得十分清幽雅致,不禁赞叹了一声。

负责招呼客人的小厮长得也是眉清目秀,他显然是认识黄镕,看到后便上来躬身作揖,也不多话,领着二人朝二进院走去。

等走进二进时,阮元不由一愣。只见院子当中设了一个暖棚,虽说四周没有遮挡,可七八个点着上好竹炭的炭火盆却将院内熏的温暖如春,暖棚三面摆了一地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乾隆四十八年 最新章节第四百四十五章 北风荡,网址:https://www.384g.com/html/311/311775/4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