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七十二章 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(3/5)
作品:《乾隆四十八年》比田骨还要贵;于是只要获得了耕种权,那么转手就可以佃出去,获取不菲的利润。对于底层农民来说,他在获得收成后,首先要给土地所有者一笔额租,然后还要给耕种权所有者一笔皮租。虽然两者高低根据土地丰瘠情况各有不同,但也使得贫者愈贫。>
福建人为什么自明代以来就有出海下南洋的风潮?无他,就是因为皮租太高。本来就耕地不足,八山一水一分田,有些地区的皮租甚至超过了额租的数倍,导致越种地越穷。>
北海镇要想将关内土地收为国有,光拿到田骨是没用的,甚至暂时拿不到都没关系,田皮才是最关键的。相反在关外就没有这个问题,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自己提供;说句难听的,赵新一开始招收流民,他要把地租规定成“倒三七”都有人抢着干。>
多新鲜啊,什么生产资料都不用出,而且拖拉机的工作效率还那么高,流民所付出的只是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的辛劳,就能获得比关内更高的耕种利润,而且还能拿到五十亩地的永佃权,傻子才不加入呢!>
陈青松一口气说了这么多,孔绍安也有了些想法。>
“陈老师,那我回去就先从减租入手,您觉得如何?”>
“唔......光是减租恐怕不行。地主对农村经济的控制,这块阵地我们必须拿到50%才行。决不能让他们既控制商业资本,又控制高利贷资本!”>
“我明白了!说一千道一万,不能让他们在地租、商业利润和高利贷之间互相转化。”>
说起地主放高利贷的问题,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--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。此人是康熙时期有名的学者,曾任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。话说徐家在昆山放高利贷那都名标史册了,当他被弹劾归家后,明珠的外甥为了报仇,搜集徐家的罪证,其中就有放五分利的印子钱,徐乾学被吓得吐血而死。>
可到了乾隆时期,五分利算个屁啊!十分利都有。>
清廷曾限制民间借贷利率,要求最高月息三分。但把持着从城市到农村高利贷市场的地主士绅们却上下其手,使之成为白纸一张,有些地方百分之百的年息已经成了通常现象。至于京城供官吏行贿买官之用的“京债”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,这年月读书人只要开始进京赶考,就一定会和钱铺、账局打交道。>
北海镇之所以会对所有来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提供一笔津贴费,也是考虑到他们有可能会借高利贷,最终引发权力货币化。>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乾隆四十八年 最新章节第六百七十二章 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网址:https://www.384g.com/html/311/311775/676.html